蚕桑致富领路人
——记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个人王兴启
他,是洛南县庙台乡的一名农技干部,也是一名普通而平凡的党员。在洛南县2009年科技之春的启动仪式上,他领走了“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带头人”的至高荣誉和5万元丰厚奖金。他就是从普通干部到创业先锋的王兴启。
勇挑重担开先河
今年50多岁的王兴启,皮肤黝黑,精明能干,他及时抓住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机遇,依靠种桑养蚕发展特种养殖业,闯出了一条致富路,成为当地一名实实在在懂得养蚕技术的专家,农民脱贫致富的引路人。
洛南县庙台乡山大沟深,气候高寒,光照不足,群众致富缺乏主导产业、生活十分困难。2002年9月,乡上领导为了找到一条适合当地群众致富的路子,广开言路。当时正在住院的王兴启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出院找到上乡领导,说出自己的想法,提议把发展蚕桑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并自告奋勇做技术指导。他的热情,赢得了领导的信任,乡上便把陈庄村灵神沟组划为庙台乡蚕桑示产业范区。从此王兴启就把陈庄村做为自己的家,他动员并亲自带领20户农民大搞蚕桑产业。他积极为蚕农联系桑苗、蚕种,为资金不足的农户联系组织贷款,在自己家里为蚕农集中组织技术培训。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群众蚕桑收入2.8万元。尝到甜头的村民信心足了,干劲大了。2004年到2006年,在他的带动下,全乡3个村7个组发展蚕农37户,实现蚕桑收入27万元。开辟了贫困山区群众依靠产业致富的先河。
无私奉献创佳绩
为了进一步把蚕桑产业做强做大,2003年,王兴启牵头成立了庙台乡蚕桑协会,蚕农推选他为蚕桑协会会长。后来,又依法成立了洛南县顺昌蚕桑养植专业合作社,他担任了合作社法人、理事会理事长。主抓的蚕桑示范村被列为省级“一村一品”蚕桑专业示范村。为了满足全乡蚕农技术指导需求和配套服务,王兴启还把女儿和其他四位有一定技术基础的蚕农送到外地蚕桑专业村,学习养蚕和蚕具制作技术,他还经常为蚕农无偿提供喷雾器和药物。在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经过他坚持不懈的努力, 2007年蚕桑产业合作社也由原来的几十个人增加到几百名社员,全乡已经发展良桑1995亩,参与农户790户,占总农户的80%以上,年实现蚕桑收入160万元,养蚕户平均亩产纯收入达2100元,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农民人均收入翻了一番,他自己却倒贴进了2300多元。为了让广大蚕农都能够学会科学管理和科学饲养,王兴启先后组织举办大型技术培训4次,培训群众866人次,印发宣传材料366份。
除了做好庙台乡群众的养蚕技术服务外,王兴启同志还积极为全县其他乡镇开展技术服务。三年间,在县蚕桑办的组织下,他深入到全县16个重点乡镇,专场演讲介绍养蚕技术18场次,听众达1.8万人次,培训蚕桑技术骨干50余人;他先后举办技术培训班83次,受训人数达6448人次,发放科技图书资料12次,2742册;开办科普宣传专栏8期,受益群众3000余人次;应邀作蚕桑技术专题讲座69场次,听众3.4万人次。
由于他在发展蚕桑产业中成绩显著,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多次的表彰和奖励。2006年至2007年度被商洛市评为科普工作先进个人,2007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蚕桑先进工作者、“红星党员”,2008年被县、市、省科协推荐为中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带头人。
开拓创新谋发展
为了推广先进、省力、省时、高效的蚕桑技术,让农民大规模养蚕,增加更多的收益,他把科技创新作为工作的重点。他首先创办了科普示范园,在示范园上进行技术创新,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全乡蚕农首先实现了蚕桑创新“七化”生产模式,即:桑园耕翻机械化、用桑品种良种化、小蚕共育化、桑园管理规范化、大蚕饲养省力化、熟蚕上簇自动化、蚕茧高产优质化。
2007年11月至2008年5月,在县农局农机监理站、县蚕桑办的支持指导下,王兴启组织全乡桑农户举办了三次桑园机械化耕作现场培训会,使桑园耕作难的问题得到解决。并为14户农民从县信用联社和灵口分社联系组织贷款6.6万元。全县一次为蚕农购进168、170型汽油、柴油微耕机和适于山川陡坡地耕作使用的山地拖拉机47台,率先在我县实现桑园耕作机械化。
在实践中,王兴启不断探索,为了实现桑园良种化,管理科学化,他积极培育优良品种,大力培养嫁接能手。经过3年的努力,全乡用桑全部实现了以陕桑305、402、大中华为主要品种的良桑化。桑园管理也在追肥、防虫、除草、修枝等方面实现了科学化、规范化。
2003年以来,一直亲自在自己家里为蚕农共育小蚕,由于在指导蚕农采叶质量、饲养管理上尽职尽责,使蚕农所得大蚕头数足,生长齐一,生病少,产茧高,因此一直受到蚕农的普遍信赖和赞扬。
同时,他还在自己家里创办的示范园地,发明革新蚕具,制作了先进、省力、高效的蚕簇除丝工具,并编写了配套的使用指南。一举解决了熟蚕人工拾取时雇佣人力多和经济投入大的问题,同时提高了蚕茧数量和质量,从而避免了因人拾取不到位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几年来,他在自己养蚕生产中,一直坚持量不在多,而在省力省时高产优质上着想,去年曾引用示范山东高密市蚕业开发公司,武汉蚕业科技开发公司生产的蚕饲料,保健蚕药收到良好效果,实现了蚕茧高产优质化。他连续五年来,坚持为国家贡献特等茧,受到收购企业与收购人员普遍好评。
2007年,王兴启经过试验,在桑园推广了套种芥菜型油菜喜获丰收,亩产油料146斤,在不影响养蚕采叶的情况下,既为农民增加了收入,又为桑园增肥节资提供了一条一举多得的途径。
为了蚕桑产业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实现综合效益,他通过实施“桑枝桑条粉碎——食用菌袋料生产——菌糠加工配料养猪——猪粪入池发酵产气——沼气供人照明、做饭——用粪渣养地”的肥地养桑综合开发利用工程,大大提高了蚕桑效益和农民收入。2006年他自己出资聘请技术人员,带头修建沼气池,在全乡率先实现猪舍、茅厕、沼气三位一体化。在他的带动和县农业局能源办的大力支持下,庙台乡蚕农户中有150户陆续实现了“三位一体”。
为了破解农作物施用农药造成桑蚕污染的难题,在毒源毒类不明的情况下,他从银行贷款建成化验室,成功的运用浙江农科院提供的桑叶疑毒检测技术和卫生部人类中毒解毒技术,科学的检测到桑蚕污毒物的成因,采用叶面喷施解毒技术,在采桑前三天,对污毒桑叶进行清毒处理,为6户蚕农挽回经济损失一万余元。
再接再励谱新篇
蚕桑产业上的难题,一个个被王兴启破解了,一户户蚕农对王兴启充满了感激和信任。由于他一贯重视科学创新,善于总结推广,2008年被推荐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带头人,受到了中国科协5万元的奖励,他在精神上得了到很大鼓舞,资金上得到极大的支持。于是,他干劲更足,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把宣传培训由一个村一个乡镇转向全县18个乡镇,培训场次由每年13-14场次增加到48场次,培训农户由全乡790户增加到全县的3万余户。在他所在的村创造了全县第一个蚕桑产业亮点。然而,长期的劳作使王兴启患上了肝病、萎缩性胃炎、骨增生等多种疾病,但他常常带着药坚持下乡推广农业科技,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赞扬。电视台多次报道了王兴启带头发展蚕桑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全县曾有10余个乡镇126个村组先后到庙台乡参观考察,给前来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平凡的岗位上,王兴启始终走在科普工作的前沿,用自己的一举一动践行着作为科普工作者对科普事业的忠诚,为山区群众脱贫致点亮了一盏明灯。
(洛南县科协 陈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