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活动

我市列入省科协、财政厅“科普惠农富民计划”公示名单的单位和个人事迹简介

发布时间:2009-10-15 09:38:07 | |  | 浏览量:5293

商南县绒绣协会简介

        商南县绒绣协会成立于2005年9月,是以技术指导、培训、新产品开发、信息服务为主要业务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会员由期初成立时的123户发展到目前的128户,会员分布在商南县、丹凤县、商州区、山阳县、洛南县、镇安县,协会以指导、协调全县绒绣行业发展及促进技术进步为宗旨,致力于贫困山区农村妇女和城镇下岗女工脱贫致富为已任,加强技术引进,组织技术交流,开展技术培训、科普知识讲座、展览等宣传活动,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培养绒绣骨干,使绒绣事业逐步发展壮大。

       协会始终立足绒绣产业,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先后利用科技之春、科技周、科普活动日、“三下乡”等活动,举办了大型科普活动40余次,印发宣传资料15000余册,对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协会在商南县的过风楼镇、太吉河镇、梁家湾镇、试马镇、清油河镇、商州杨峪河镇开办绒绣技术培训班,培养了4000余名绒绣工,扩大了就业,使绣工的绒绣收入已占到绣工户均年总收入的65%,会员人均收入由成立时的1800元提高到目前的3612元,高出全县人均纯收入50%,科普效果明显,使科学发展真正惠及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积极努力。协会获得商洛市“十佳农技协”等荣誉称号,会长被评为“优秀发明人”。

 

 

镇安兴盛魔芋专业技术协会简介

        镇安兴盛魔芋专业技术协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为进一步把魔芋种植的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由朱荣文发起,联合100余户魔芋种植大户,于2002年创建, 2004年在镇安县民政局注册登记。同时创办了镇安县雪樱花魔芋制品有限公司、惠农魔芋种植经济合作社、惠民经纪人合作社三个经济实体,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学院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协作关系。协会创建以来,以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培训为纽带,通过组建产学研、产供销一体化服务体系,服务于全体会员,增加会员收入,增加协会凝聚力,会员人数迅速发展到2500人,成为镇安规模最大,带动能力最强,最受农民欢迎的协会组织。

        在科普惠农方面,协会紧紧围绕“科技兴农、服务三农、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开展工作,积极鼓励农民参加自主创业,通过发展魔芋种植产业,实现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协会在全县10乡(镇)50村积极推行“基地示范创建、科技成果转化、产品研发、科技入户、素质教育”五大工程,2008年实现了会员人均收入3390元,比全县人均收入2384元多1006元,辐射带动农户1.2万户,魔芋种植面积发展到3.6万亩,在发展县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协会在县科协的直接领导下,取得了阶段工作成绩,成为连接企业、市场、农户、科研院所的桥梁和纽带,为魔芋产业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今后的三年工作中,主要做好发展订单农业、开展技术合作、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建立示范基地、培训农民、建立技术推广平台、增加会员收入、规范协会运作八个方面的工作。

 

 

 丹凤县绿色农牧科普示范基地简介

 

        丹凤县绿色农牧科普示范基地建于2002年, 现占地面积42亩,拥有56间1600平方米的鸡场一个,20间400平方米的养猪场一个,并建有一个220平方米的培训室和一个60平方米的阅览室,拥有各种图书3000册,基地总资产达到300多万元。现商品蛋鸡饲养规模已达30000只,存栏父母代种鸡5000只,年产值450万元,年供种能力达到30万只。

      基地组建以来,推广霍兰、罗斯、莱曼、京白等良种蛋鸡100多万只,开展各种养鸡技术培训 138期,培训农民135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1万份。辐射带动周边5个乡镇62个村的农户发展绿色现代农牧业,为全县农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2008年全县千只以上良种蛋鸡饲养户达到280户,饲养量达到35万只,养鸡户户均纯收入2.5万元。2007年基地被省农业厅批准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009年鸡蛋产品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但得到养鸡户的认可,而且得到了省、市、县等有关部门的肯定,2008年该基地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科普示范基地”, 基地负责人刘建华同志被授予陕西省第一届“创业之星”光荣称号,他本人也被推选为省市县政协委员,县政协常委。

 

 

中国农函大商洛分校科普培训基地简介

 

        中国农函大商洛分校成立于1987年,挂靠于市科协,由分管科协工作的政府领导兼任校长,科协主席任副校长并主持日常工作,专职事业编制2人,具体负责招生教学辅导工作。分校有办公用房30平方米,7个县级农函大分校、50个乡镇辅导站,有兼职辅导老师30名,涉及农、林、水、畜牧、科技等部门。成立二十多年来,农函大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学宗旨和实际、实用、实效的“三实”培训原则,创新模式,扎实教学,强化管理,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坚持招生24届,累计培训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和农民4、7万多人,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提高广大农民科学素质推动农村科技进步,调整农业产业机构、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中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洛南县分校

              简  介

 

      中国农函大商洛分校洛南辅导站1987年成立,1995年经县委同意由原来中国农函大商洛分校洛南辅导站更名为中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洛南县分校。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农函大的精心指导和县相关部门、基层组织的配合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纲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市场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导向,以发展农业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办学原则,大力开展了农村党员干部、广大农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科技培训。截止目前全县25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农函大辅导班,建立了村级辅导教学点46个,中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洛南县分校有培训场地50m2,有现代办公设备和教学设备达5万元,从2006年起,县科协在科普专项资金中累计投入3万余元资金添置了台式电脑、投影机、打印机。活动资金达到3.2万元,有力促进了分校工作的正常开展。目前,全县76%的村级组织有1—2名村干部参加了农函大学习,近年来,中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洛南县分校累计招收学员2466人。2006年至2008年培训学员450人,其中大部分都已成为各自行业的技术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先后有1250名学员获得农民技术职称,有58人担任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学员创办经济实体320个,年创经济效益3200多万元,为洛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洛南县分校荣获中国农函大先进单位2次。

农村科普带头人王俊良简介

 

         王俊良,男,现年47岁,中共党员,畜牧师,1983年参加工作。商州区第十六次党代会代表,商洛市科协一大代表,享受区政府特殊津贴,现为商州区大荆镇畜牧站技术干部。

        王俊良21年倾情科普矢志不移,积极发展养殖产业,推广养殖新技术,热心的帮助群众解决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先后主持或协助完成产业发展规划23个,发表科技论文42篇,推广养殖适用新技术15项,抓科技示范点12处,发展大户411户,培养骨干226人,科技服务3万多人次,印发宣传资料100多万份,上门入户服务1800多次,仅他亲自防疫的畜禽就达16000多只(头),足迹遍布了大荆27个行政村,使大荆镇的养殖业从最初的散养发展到今天的笼养圈养,从当初的单家独户自生自灭小规模饲养发展到今天的养殖小区大规模饲养,良种饲养率、商品率、配合饲料率、产蛋率分别由50%、65%、44%、70%提高到现在的88%、96%、90%、85%以上。鸡饲养量达到14万只,猪饲养量达到1.2万头,肉类总产1100吨,禽蛋产量970吨,产值3100多万元,成为全市的重点养殖乡镇。

 

农村科普带头人张宝存简介

         张宝存,男,37岁,中共党员,助农职称,陕西省山阳县十里乡高二村人,现任山阳县养鸡协会理事,为民豆制品加工合作社社长。3年来,连续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一村一品”示范户、产业状元、农村致富带头人。

        他致富不忘乡亲,自从从事养殖业以来,总是在第一时间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递给养殖户和村民,将自己搜集的致富信息通过确认向村民传播,将自己学习、实践总结出来的养殖技巧传授给养殖户。他通过探索实践形成的鸡、猪、羊、豆制品加工链条式生产模式,带动了16个村的养鸡业,20个村的养羊业,11个村的养猪业,6个村的豆制品加工业,促进了产业的壮大和农民的增收,养殖户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倍以上。

         他热心科普事业,2008年他个人就拿出1万多元投入到科普中,2009年又增订了34种刊物,买了550册农村实用技术读本和20多套光盘,在自己家中开办了一个60平方米的科普书屋。多次应县畜牧局邀请,到重点畜牧业发展乡镇为农户义务传经,辐射带动了8乡53村的养殖业发展,仅由他发展的养殖示范户就达137户。他发起成立的豆制品加工合作社已有会员57户,其中32户采用养殖+加工模式。